游客发表
《布拉格:歐洲的十字路口》
[英]德裏克•塞耶著
金天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被譽為“歐洲最美首都”的布拉格,擁有伏爾塔瓦河畔令人驚歎的自然風光,其壯觀的建築群亦多彩多姿,從羅馬式圓形大廳到哥特式塔樓,從文藝複興時期的宮殿到巴洛克式大教堂,從新藝術風格的咖啡館到立體主義風格的公寓樓……可謂包羅萬象。位於歐洲十字路口的布拉格是各方思潮、各國文化交匯碰撞之地,距今已有千年。塞耶通過回顧歐洲史的錯綜過往,呈現給讀者一幅布拉格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尋幽入微,言有盡而意無窮。
★如果不懂布拉格,就不懂卡夫卡,米蘭ⷦ德拉,德沃夏克,哈謝克。
但凡到布拉格一遊的人,沒有不為這座城市著迷的。她站在歐洲的十字路口,經曆各種思潮的洗禮。讀懂這座城市,就讀懂了20世紀的人類。
★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德裏克•塞耶榮譽之作。
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的塞耶現居“牛仔城”卡爾加裏,同時是阿爾伯塔大學社會理論與文化研究係的榮譽退休教授。他是波西米亞曆史專家、原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文化曆史係教授,出版有《波西米亞海岸:一個捷克人的曆史》《資本主義與現代性:馬克思主義和韋伯思想概論》《二十世紀之都布拉格:一段超現實的曆史》《自找麻煩:超現實主義和社會科學》等多部著作。
★古老而現代,激昂又靜謐,矛盾亦和諧之城。
倘若在聖維特的石牆驚見自己的畫像
恐怕那一日你哀慟欲死,仿佛
才從墓穴走出來的拉撒路,畏光
猶太區的鍾一圈圈倒著走
你這一生也慢慢倒著退
日暮時分你登上城堡區,
正聞酒館傳來波西米亞民謠聲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地帶》(1913)
譯後記
文/金天
我們這一代人(“八零後”“九零後”)對布拉格的第一聯想多半源自當年那首傳遍街頭巷尾的《布拉格廣場》:“琴鍵上透著光/彩繪的玻璃窗/裝飾著哥特式教堂/……我就站在布拉格黃昏的廣場/在許願池投下了希望/那群白鴿背對著夕陽/那畫麵太美我不敢看。”當年的我們卻並不清楚:《布拉格廣場》的歌詞不太準確—布拉格既沒有布拉格廣場,廣場上也沒有許願池。
和相對不那麽嚴謹的流行歌詞不同,《布拉格》的作者德裏克ⷥឨ𖦘殺業學者,所以他的這本書幾乎可以當做曆史課本來讀。雖然塞耶的視角(對曆史事件的解讀)不乏主觀性,但比起強調趣味,他還是更重視還原史實,因此對相關主題缺乏學術興趣或不習慣看學術類書籍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塞耶的文筆過於平淡。
而身為曆史學教授,塞耶的確有一個絲毫不令我意外(但到底讓我有些頭疼)的習慣,那就是他喜歡寫很長、很長的句子,把很多、很多的數據羅列在一塊兒,如果在譯文中完全照搬塞耶的風格,不免會讓一時難以適應的讀者有“信息量爆炸”的錯覺,並或多或少地催生閱讀疲勞。
也或許因為塞耶不以讀者的感受為首要考慮,故而《布拉格》在句和段的銜接上(至少在我看來)做得比較隨性,且偶有作者話隻說一半,需原文讀者自行補完的“開放式造句”。
以上這兩個因素的疊加致使我在翻譯本書時做了迄今為止最大膽也最自由的各種嚐試—因為讀者的觀感和體驗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我在盡量確保“信”(忠實)的基礎上要做到“達”(通順),就需要先厘清原文的內在邏輯關係,然後適當調換前後文的順序或重新組織語句,使之曉暢明白,上下文過渡自然。有鑒於塞耶的整體寫作風格偏書麵化,我也盡力把譯文打磨得規整、簡練、典雅。
我在翻譯的過程中經常遭遇的另外一項挑戰是—越是專業素養過硬的專家和學者越是會假定讀者的知識儲備基本與他的相當(或隻是略遜一籌),塞耶也不例外,因此會在行文時不自覺地語焉不詳,乃至於對相關的背景不做任何交代。
每當這時就需要譯者出來“救場”,在譯作中做適當的補充,以免讀者如墮雲霧。我在《布拉格》當中的操作是酌情把部分注釋摻入了原文,力求處理得不著痕跡,譬如聖內波穆克殉道的始末,譬如尼古拉斯ⷩ🥈什表現星星夏宮的畫作《白山》的細節,譬如“溫頓列車”背後的故事,譬如對地鐵天使站(原莫斯科站)的牆麵裝飾畫的描繪等等。
當然這種做法也受到一定的限製,通常是在囿於格式而無法在文中進一步展開說明的時候—例如塞耶為不同章節取的名稱就各有出處(反對一切!、金杯毒酒、當之無愧現代風等)的象征意義等,便隻能通過腳注的方式加以闡述了。
此外,我在書中對地(路)名的翻譯多取其意而舍其音,這一點想必讀者能鮮明地感受到。雖然有過猶豫,但我在反複權衡後下定了決心,把凡是能找到出處的名稱都意譯了出來,因此讀者會了解到:布拉格有古老的烤麵包街(Celetn㡯非僅僅根據英語發音習慣翻譯過來的、不知所謂的采萊特納街。
我之所以選擇這樣做,部分原因是《布拉格》涉及大量的人名和地名(很多還是曾用名),在不同的時期和地區有不同的譯法,如果單純采取音譯,實在容易讓人暈頭轉向。
我想不怎麽熟悉歐洲曆史的讀者一開始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那就是曆朝曆代的君王名號是如此相似,而歐洲的人名和地名有時又像火車廂一樣長,恐怕剛看明白一些了,若是擱下書來,過一陣再讀,已經又不記得誰是誰了。
這種情形下譯者能做的,往往是在人名前適當添加定語,提醒讀者此人的特點(譬如綽號或者最突出的事件),以幫助讀者在腦海中構建起一張人物關係圖,通過合理的重複來加深讀者對某一概念或情節的印象。
和其他許多作品一樣,《布拉格》也包含了各類文字遊戲,內容涵蓋德語、意大利語以及上世紀的流行文化等,恕我在此不一一贅述,留待我們的讀者自行評判。同樣需要留待讀者評判的還有本書對詩歌的翻譯。
詩是修辭、意象和韻律的結合體,無法在譯入語裏完全重現,這導致不少譯者認為詩歌是不可譯的,隻能是再創作。《布拉格》便引用了包括大名鼎鼎的紀堯姆ⷩ🦳⥈饥爾和(相對)名不見經傳的伊麗莎白ⷧ妮ⷩ斯頓等人在內的詩作。
試以韋斯頓的詩為例,因其原作以拉丁語寫成,標題直譯過來是《少女詩》(Parthenicon Libri),但考慮到韋斯頓在詩作出版時的年紀(二十四歲)恰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所稱的“花信之年”,我於是把詩的標題譯成了《花信詞》。
至於詩的內容—因書中的“原作”(本身已是譯文)和追求對仗的漢語律詩畢竟很不一樣,我對詩歌語言的音韻之美和節奏把握得如何,還煩請讀者不吝賜教。
說回《布拉格》本身—布拉格雖然是歐洲訪問量最大的城市之一,但多數遊客對它(尤其是它那錯綜複雜的曆史)其實並不了解。
所以德裏克ⷥឨ𖧚這本既可作為曆史讀本,又可充當旅行指南的《布拉格》很是實用,它簡明扼要也全麵細致地回顧了這座城市從誕生直到今日(2018年)的情狀。
讀過《布拉格》再遊覽布拉格,一定會有不一般的體驗。最後插一句題外話:《布拉格廣場》的歌詞有一點沒弄錯,布拉格確實有“擁擠的劇場”和“安靜小巷一家咖啡館”,至於廣場上的哥特式教堂究竟是哪一座,看過了《布拉格》的讀者自會有答案。
資料:上海文藝出版社
編輯:徐諾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